香遠益清:從“愛蓮說”到鐵建人 |
| ?作者:吳越浩 ??時間:2025-11-20 |
| 【字號:大 中 小】 |
|
昨日與朋友閑聊到學生時代,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他嘴巴中下意識的脫口而出,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接出下句。那一刻,熟悉的詞句如溪流般自然涌出,仿佛二十年前晨讀課上那個搖頭晃腦背誦的少年從未走遠。 然而此刻回想起那個時刻,靜下心來思量,出自《愛蓮說》的千古名篇的這幾句詩詞,其深意遠不止于語句文字之美。周敦頤筆下的蓮,生于淤泥卻纖塵不染,歷經清流洗滌而不顯妖媚,香氣遠播更顯清芬,筆直潔凈地佇立水中——這份“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莊嚴,不正是對“廉潔”最詩意的詮釋嗎? 作為中國鐵建的一名員工,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國鐵建血脈中流淌的鐵道兵精神。 1948年誕生的鐵道兵,是從戰火硝煙中走來的。在槍林彈雨中鋪路架橋,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們面對的是比“淤泥”更嚴酷的考驗——是生與死的抉擇,是饑寒交迫的磨難。可他們就像那池中清蓮,身處最惡劣的環境,卻堅守著最純粹的信念。每根鋼軌、每座橋墩、每架鐵軌,都是他們用生命和汗水“濯清漣”般反復錘煉的結晶。那時的廉潔,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鐵律,是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 1984年,鐵道兵集體兵改工,脫下軍裝,走向市場。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淤泥”?商海利益盤根錯節,誘惑無處不在。但中國鐵建人傳承著鐵道兵的基因,如同蓮之“香遠益清”——那份精神的芬芳穿越時空,在新時代愈發清冽。堅持“誠信創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高潔,轉化為對工程質量的極致追求,對職業操守的絕對堅守。 你看那穿山越嶺的高鐵線路,那跨越天塹的特大橋隧,那直聳云霄的高樓大廈,每一個焊點、每一方混凝土,都凝結著這種精神。就像蓮“亭亭凈植”于天地之間,中國鐵建人也以錚錚鐵骨扎根在祖國大地上——他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扛得起重任。這種廉潔,已內化為企業的靈魂:它是招標時的陽光透明,是施工中的精益求精,是面對誘惑時的巋然不動。 從解放戰爭的鋼鐵運輸線,到新時代的“一帶一路”,變了的是時代任務,不變的是那如同蓮般“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底色。這種廉潔,不是不諳世事的清高,而是歷經滄桑后的堅守。 朋友那句無意間的吟誦,讓我重新品味到:廉潔,原來早已通過那些年少時背誦的文字,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而中國鐵建的鐵道兵精神,正是這種廉潔品格在當代最生動的注腳——他們用跨越世紀的堅守證明,真正的芬芳,“香遠益清”,歷經歲月洗禮而愈發醇厚。 這或許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那些在語文課上懵懂記下的句子,終會在某個時刻被理解,而鐵道兵精神,正是這句千古名篇在鋼鐵時代的鏗鏘回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