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不僅解決了安全管理‘上熱中溫下冷’的痛點,更為安全穿透式管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近日,由應急管理部、中央網信辦聯合組織的“新征程上看應急”活動走進中鐵十一局漢江重工時,媒體記者作出了如此評價。
應急管理部“新征程上看應急”采訪團走進漢江重工(趙越 供圖)
在這里,誕生了世界首臺千噸級運架一體機“昆侖號”,并已先后研制出全國最大噸位的2700噸節段拼裝造橋機、全國首臺超低位運梁車、全國載重最大的搬梁機等一系列高端裝備,是國內軌道交通制造領域的“尖兵力量”。
駕馭頂尖裝備的制造,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安全管理作為支撐。然而,漢江重工并未固守嚴規重罰的傳統路徑,而是另辟蹊徑,探索出以“小積分、小課堂、小改革、小舉措、小單元”為核心的“五小”工作法,巧妙激發了全員的安全責任感與創造力,走出了一條通過激活管理活力、壓實全員責任來實現安全穿透式管理的本質安全提升之路。
“小積分”激發“大動力”
“安全積分超市”在漢江重工不僅是管理創新,更是激發員工安全主動性的“暖心抓手”。員工可通過自我安全、他人安全、環境安全等5個方面18條具體事項獲取積分。初始積分為100分,超過100分可每周兌換物品,低于90分則需停工學習,修滿積分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崗。2024年,企業通過積分超市發放物品價值近6萬元。每月評選“安全之星”、每季度表彰先進個人,更讓安全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榮譽。
“安全積分管理”等微創新舉措受到媒體采訪(趙越 供圖)
“以前覺得安全是‘約束’,現在攢積分能兌東西、評先進,大家都爭著當安全標兵。”拼裝三班焊工王銳道出了積分管理的魅力。這種“積分當錢花”的機制,把抽象化的安全管理硬要求變為可視、可用的活積分,推動員工從“被動遵守”轉向“主動追求”,實現了安全意識的根本轉變。三年來,員工累計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議179條,其中86項已轉化為創新成果。
“小課堂”承載“大道理”
每天清晨,漢江重工車間里都會舉行一場特別的“開工儀式”——班前會。單位負責人“定期講”傳達上級關于安全的相關要求和精神,部門負責人“輪流講”宣貫相關制度要求,一線員工“分享講”安全經驗或反思不安全行為,安管人員“提醒講”當天工作內容注意事項,這便是所稱的“班前安全四講”。短短十分鐘,使得班前教育的內容更為豐富,安全理念逐步內化為職工的自覺作業習慣,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
黨員帶頭安全承諾(趙越 供圖)
“以前的班前會多是‘念文件’,現在是大家自己講體驗、說教訓,聽得進、記得牢。”拼裝一班普工雷智慧深有感觸地說。把安全教育從單向的灌輸轉變為多向交流,員工從被動聽講到主動分享,從“局外人”變成了“當事人”。一線人員的“現身說法”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安全違規行為的發生。
“小改革”消除“大隱患”
當員工的安全意識被喚醒,內在創造力便噴涌而出。在漢江重工車間,一臺由廢舊材料制成的氣瓶轉運裝置尤為醒目——其5米間距設計、自帶車輪和滅火器,徹底解決了以往氣瓶間距不足的隱患。這項“小發明”,正是企業“小改小革促安全”活動的成果之一。
5米間隔氣瓶推車解決間距不足隱患(趙越 供圖)
“安全不僅是管出來的,更是創出來的。”班組青年員工胡斌自豪地表示,“我們每一個小改進,都在為大國重器的制造增添一份保障。”
近兩年,類似“小改革”層出不窮:針對大型鋼梁組立后易失衡傾覆的隱患,拼裝班組創新設計出鋼梁防傾倒架,為高風險作業筑牢了一道剛性安全屏障;鏈式翻轉機構,實現了笨重工件的平穩、可控翻轉,顯著降低了勞動強度。這些由一線員工親手打造的“微裝備”,已涌現54項成果,成為提升本質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土專家”方案。
“小舉措”聯通“大安全”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安全管理與信息化平臺深度融合。借助智能化系統,關鍵數據可實時采集、共享與分析,形成覆蓋風險預警、過程干預與效果評估的全鏈條閉環管理。漢江重工緊抓行業數字化機遇,持續優化安全二維碼管理平臺,有力推動傳統安全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施工現場安全賦能。
“所在區域有什么風險?怎樣完成理論的培訓?”這些遍布車間的“安全碼”,將傳統集中式、灌輸式的安全教育,轉化為員工身邊觸手可及的“移動課堂”,員工可以通過設置在車間的安全告知碼、安全教育碼、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碼等完成教育學習、隱患上報、風險提示等工作,實現風險防控措施、設備維護臺賬、人員安全培訓檔案等關鍵數據的即時調取與云端實時同步,確保安全管理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
2024年以來,員工通過“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碼”累計上報197條隱患,企業依規獎勵積分545分、現金10600元,實現“小隱患小獎、大隱患大獎”。通過二維碼搭載的碎片化學習資源,推動安全管理制度與操作規范直達一線,為企業構筑起“技防+人防”的雙重安全屏障,逐步構建起全員參與、群防群治的安全管理新生態。
“小單元”解決“大難題”
班組作為企業組織的“神經末梢”,其安全執行力和內生動力是決定安全管理成效的關鍵。為此,漢江重工推行“一包雙進三環四管”的班組管理模式,制定涵蓋安全、進度、質量、成本、技能提升等維度的考核辦法,采取領導包保、黨員管理人員進班組、制定班組“小立法”等方式,形成“傳達—轉化—落實”的責任閉環,推動責任主體到人到崗,解決了層級鏈條過長,責任在傳到過程中“虛化”等問題。同時,每月根據考核結果給予最高2%的額外工費獎勵,讓安全績效直接體現在收入中。
“以前是‘上面怎么管,下面怎么干’,現在我們班組主動承包零散作業,大家都把車間的事當成自家事。”工班長陳珊珊的感言,生動印證了機制創新帶來的深刻變化。
承辦襄陽市安全生產現場管理觀摩會(趙越 供圖)
通過優化工費分配機制,將考核結果與工資直接掛鉤,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被充分激發,車間環境顯著改善,每道工序也都有了更嚴格的標準化依據。企業不僅解決了安全管理“上熱中溫下冷”的痛點,更培育出“安全與效益共生”的基層生態,為安全穿透式管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安全管理目的是提高安全意識,增強安全本領,強化崗位履職,壓實安全職責,提升終端穿透管控效果。從“班前四講”的崗位履責,到積分管理的模式轉變、“碼上安全”的科技賦能、“小改小革”的全員創新,再到“班組標準化”的制度保障,“五小”舉措將安全管理點串聯成一條“行為管控—創新激發—本質安全”的閉環鏈。推行三年來,漢江重工實現生產安全零事故,多次獲得上級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稱號,并成功承辦安全生產現場管理觀摩會。其“低成本、可復制、易實施”的經驗已在全市范圍內推廣。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漢江重工的實踐生動詮釋了“抓安全就是抓發展”的深刻內涵。在制造強國的征程上,這份扎根一線、依靠全員的安全管理答卷,正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的安全根基。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8414號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四十號 郵編: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