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鐵十七局建筑公司,一批以職工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正成為企業技術攻堅與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這些扎根項目一線的“小平臺”,通過精準對接行業前沿與實際需求,將一線職工的“金點子”淬煉成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探索出一條以職工創新驅動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命名制”匯聚智慧,攻關一線解難題
呂修峰創新工作室(任建新 攝)
走進位于太原市小店區的“呂修峰職工創新工作室”,技術骨干們正圍繞建筑模型展開熱烈研討。這個以集團公司房建一級專家命名的50平方米空間,雖不寬敞,卻能量十足。成立一年多來,已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3項、發明專利4項,獲得各類創新成果及省部級以上獎項42項。
“我們就像是公司的‘技術急診室’,項目上遇到難以解決的‘疑難雜癥’,我們就牽頭組織會診、集中攻關。”工作室主任呂修峰介紹。他們的成果不僅停留在紙面,更直接應用于實踐。其研究的“廣汕高鐵惠州南站建造關鍵技術”榮獲中國鐵建股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檐疊瓦”造型高鐵站房關鍵建造技術則為復雜站房施工提供了成功樣板。
“OLED透明屏智能講解員”作為創新成果參與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展出(孟曉 攝)
在晉中市壽陽縣,“賀海榮職工創新工作室”則將目光聚焦于建筑“外衣”的智能化與綠色化。這個130平方米的平臺,匯聚了高校學者、資深工程師和擁有二三十年經驗的高級技工,形成了獨特的“產、學、研、用”融合模式。他們研發的“手自一體化智能靜音窗戶”、“基于OLED顯示技術的高透光度查詢機”等創新產品,在全國大國工匠創新交流會上備受關注。
而被中國鐵建命名的“崔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則專注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的深度應用。從重慶沙坪壩項目斬獲全國BIM大賽金獎,到晉城文化藝術中心項目榮獲中國安裝協會科技進步獎,崔濤帶領團隊將BIM技術應用于20余個工程項目,通過數字孿生提前預見并解決施工難題,顯著提升了工程質量和建設效率。
拓展創新疆域,媒體技術結碩果
創新領域也在不斷拓寬?!皠约t媒體創新工作室”作為公司級創新工作室,在媒體技術與品牌傳播領域展現出創新活力。工作室主導研發的“智能窗戶反復啟閉耐久性測試系統”成功獲得發明專利,有效降低了產品售后成本,優化了材料設計方案,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110萬元。
在媒體業務方面,工作室積極引入AI技術輔助內容創作、智能剪輯與數據分析,提升了制作效率與質量。近兩年,在新華網、中國網、《山西日報》等省部級以上媒體刊稿60余篇,策劃的多個新媒體作品成為傳播爆款。工作室還深度參與了晉城市文化藝術中心(爭創魯班獎)、花語城項目(汾水杯)、廣汕鐵路項目(太行杯、鐵建杯)等重大工程的創優申報視頻制作,以“故事化敘事+技術解析”的創新模式,為項目斬獲重要榮譽提供了有力支撐。
“傳幫帶”育人才,厚植創新發展沃土
培訓掠影(任建新 攝)
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這些創新工作室不僅是技術攻關的陣地,更是人才培養的搖籃。
“呂修峰工作室”通過“技術學堂”、專題培訓等形式,已培訓施工技術人員240余人次,多名成員成長為省級評審專家和技術能手。“賀海榮工作室”建立了系統的“傳幫帶”機制,每月定期組織培訓,讓老師傅的絕活和經驗得以傳承,讓年輕員工的創新思維快速落地。“崔濤工作室”則下轄專兼職BIM人員80余人,通過項目實戰,為公司鍛造了一支數字化建設的生力軍。
“工作室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臺,不僅能接觸到行業最前沿的技術,更有前輩手把手指導,成長特別快?!币晃粍倕⒓庸ぷ鞯男聠T工感慨道。這種以實戰為導向、以創新為紐帶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破解了企業高科技人才稀缺的難題,為持續創新儲備了核心力量。
該公司工會負責人表示,建設職工創新工作室是公司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舉措。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大對創新工作室的支持力度,鼓勵更多職工立足崗位、大膽創新,讓這些扎根一線的“小陣地”持續釋放驅動發展的“大能量”,為建筑行業科技進步與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