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這一重要指示如燈塔,照亮了企業高質量發展前行的道路 。
回首“十四五”,中國鐵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基礎上,扎實開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企業發展質效顯著提升,在世界500強的排名從第54位上升至第43位,各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為全力開啟“十五五”打下堅實基礎。
以制度改革為刃,銳化市場競爭力
密集出臺36項制度辦法,壓茬推進員工“360度”考核、總部機構及薪酬改革,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中國鐵建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以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為重點,全面深化制度體系改革,自上而下開展了一場重塑式變革。
——制度引領,夯實企業管理
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國鐵建修訂《黨委議事規則》《董事會議事規則》《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等法人治理制度體系。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調整優化黨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項清單,進一步優化黨委會、董事會、總裁辦公會權責邊界,明確黨委、董事會和經理層的功能定位、權責關系。
為了讓董事會決策更加獨立客觀,中國鐵建優化外部董事制度。專職外部董事由改革前的13人增長為56人,占全體外部董事的87.5%,實現了以專職外部董事為主的結構性轉變。此外,選拔專職外部董事擔任二級公司主要領導,更加“進出自如”的“局外人”選聘任用體系,提振了全體外部董事的工作熱情。中國鐵建獲評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4年度上市公司董事會最佳實踐案例,信息披露工作連續12年被上交所評為A級。
——市場賦能,激活運營效能
中國鐵建對標行業人均資產管理額和總部人數占比確定編制上限,自上而下推動“瘦身健體”,掀起了組織機構改革的大潮。總部機構從24個調整為18個,部門內設處室從97個整合為55個,在總部示范帶動下,38家二級單位同步開展總部改革,管理層級更加簡潔,職能分配日趨合理,體系運轉更加高效,全體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持續鞏固“三能”效果,建立“四能”機制,切實匹配市場需求。所屬鐵四院通過全面推行員工公開招聘和市場化退出機制,真正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鐵建重工完善中基層干部和后備干部公開競聘和培養選拔機制,常態化開展中層干部競聘上崗,內外部人才同臺競技“找位子”。
以績效論英雄,憑實績分勝負。中國鐵建深入推進“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加強出資人監督和各類監督貫通協同,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監管系統,切實提升監管效能。從集團到二三級各級企業、從領導人員到普通員工、從業務條線到項目管理等,中國鐵建密集出臺全方位的考核制度,考核范圍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360度全覆蓋。同時對全系統薪酬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革和重構,同一職級不同崗位人員薪酬基準標準差距由5%擴大至40%,“收入比貢獻”的導向更加清晰。
以做優主業為基,優化產業新格局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鐵建全力抓好頂層設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確立了“1256”中長期發展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新產業培育壯大的雙輪驅動。
中國鐵建充分發揮企業“8+N”產業和“五位一體”國內經營體系優勢。五年間,公司先后與16個國家部委及央企國企開展高端對接,和12個省區市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公司總部、區域總部、產業集團和工程公司各司其職,推動重點合作項目落實落地。在工程承包主業板塊,鐵路、公路、城軌、房建和市政等五大傳統業務份額持續保持2萬億元以上。生產經營“基本盤”保持穩定,經濟指標“含金量”不斷提升,領先優勢明顯。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強筋壯骨”。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呼喚,中國鐵建開辟“五新賽道”,加快“六化轉型”,推動資源要素向空白區域、優勢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頭部”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鏈長企業傾斜,全面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業務同比增長49.4%。
“十四五”以來,中國鐵建搭建“1+9+N”科技創新體系,成立中國鐵建科研總院以及綠色低碳、地下空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竹基、海洋等產業技術研究院,以“矩陣式”創新之勢,構建了中國鐵建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
中鐵建生態環保公司陽西縣鄉村振興與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為中國鐵建首個入庫自然資源部的墾造水田交易指標。中鐵二十局“四涉兩新”業務同期增長24.4%,涉水涉能工程同比增長52.6%。中鐵十五局上海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中鐵建竹纏繞發展有限公司分別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第一批、第二批“啟航企業”。
非工程主業板塊經營業績同樣亮眼。中鐵十五局培育智慧停車產業鏈,在上海、溫州簽訂新單。中國鐵建昆侖投資集團公路運營公司以LNG、充電樁、隧道口分布式光伏為切入點,加快形成“高速+新能源”發展路徑。鐵建城發重點抓住“產與城”“人與地”“新與舊”等辯證關系培育核心競爭力,在城市運營領域辟出新賽道。
國內戰新產業加速崛起,國際市場布局同步推進。中國鐵建組建工作專班,推動戰新業務不斷向海外拓展。提級管理,超前布局,讓中國鐵建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先機——先后中標洪都拉斯布雷河多功能供水項目、烏茲別克斯坦丹加拉區垃圾發電項目、阿聯酋沙迦別墅一期市政污水管網項目,中國土木墨西哥索諾拉州光伏、中鐵二十局莫桑比克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一批戰新項目成功簽約。
在穩生產、保增長的同時,中國鐵建對訂單質量要求更高,把關更嚴,更加注重訂單落地轉化率,確保經營成果向經濟成果高效轉化。中原區域總部將依法合規經營放在首位,嚴格執行“六不攬”“七嚴禁”規定。中鐵十一局明確要求中標項目標前綜合測算收益率必須超過5%,將鐵路項目、10億元以上重點公招項目和投資項目納入“四方”成本測算。
以改革創新為要,激活發展新動能
抓住改革發展中“變”與“不變”,方能行穩致遠。
錨定運營管理創新這一關鍵,中國鐵建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打造央地合作標桿企業的“蘇州模式”成功落地,攜手行業頭部企業成立面向海洋經濟的新能源發展公司,劃轉鐵建金服、中鐵磁浮股權,調整鐵建城發、康養公司管理模式,批復設立中鐵建竹纏繞產業發展公司……改革措施強力推行,內外部資源充分整合,為產業集群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為進一步抓實企業創效的源頭,中國鐵建印發《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精細化管理指導意見》,著力解決“管理粗放、高產利低”突出問題,強力推動項目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中鐵十四局將工作標準化作為切入點,形成涉及路基、橋梁、軌道交通等14項工作手冊和33項技術指南,讓項目精細化管理穿透到基層項目。中鐵二十五局把嚴控成本作為突破點,所屬桐遵高速公路項目部組建勞務架子隊,壓降分包成本,對比責任預算成本節資13.7%。中鐵十二局則以信息化建設為靶點,在引江補漢項目打造的數字孿生智能建造中心內置16個檢測感知子系統,實現對“人工料法環”全過程全要素動態監測。
面對海外市場形勢變化,中國鐵建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把國內外成功經驗復制推廣到海外市場,打造“海外優先”新增長極,持續擦亮鐵建品牌。其中,“澳門大橋模式”以管理創新凝聚建設合力,以數智建造賦能精細管理,以本土融入管控合規風險,書寫了共建“一帶一路”新樣板,為境外項目扎實推進精細化管理,實現創譽創效提供了有益借鑒。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中國鐵建統籌發展與安全防范化解企業運行風險。為大力開展存量風險化解工作,優化資產結構,中國鐵建制定了《股份公司房地產項目盤活清單》,主管領導、分管領導與北京、廣州、南寧、雄安等地方政府主管領導開展高層對接10余次,對總部項目、雄安2號地、涪陵山語城等15個房地產項目進行現場調研和督導,從頂層推動項目風險化解。
在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房地產“止跌回穩”之際,中國鐵建緊抓政策機遇,扎實推進“大干一百天”專項行動,銷售精準發力,加快庫存去化。同時,聚焦盤“存”求“增”,讓有限資源產出更大效益。資本控股持續創新金融產品,發行的無增信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達36.84億元,成為提升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的最新實踐成果。
在做好安全生產方面,中國鐵建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通過全面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構建“大安全”格局,切實以高水平安全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鐵一院健全雙預控機制,宣貫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定期更新風險、隱患“兩個清單”,以高質量勘察設計保障工程安全。中鐵建設將安全精細化與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度融合,推進分包管理人員履責管理考核機制建立,通過強化源頭治理,做實“最后一公里”建設。如今,在施工一線,穿透式管理正走深走實,成為安全管控有力抓手。
舊篇已翻千重錦,新篇再著萬華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鐵建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持之以恒創新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續寫改革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