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監督體系的完善與創新至關重要。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強調,以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為保障,深化拓展紀檢監察監督與審計監督等協作配合機制。“紀巡審”聯動監督,正逐漸成為提升監督效能的有力舉措,如何通過三種監督力量“協同融合”,實現“1+1+1>3”的疊加效應?
固本之策是監督力量“協同作戰”,增強“一盤棋”的意識。巡視巡察是黨內監督的“利劍”,審計是經濟監督的“尖兵”,紀檢是監督執紀的“鐵軍”,各有側重,但若各自為戰,難免存在業務壁壘與監督盲區。如果可以協同聯動,就能實現優勢互補。要實現“紀巡審”監督力量深度銜接,就要注重制度共建、計劃共商,特別要加強對監督對象的統籌,將問題多、風險高的項目和環節作為共同關注重點,避免重復監督與監督空白。注重手段互補協同尤為重要,巡視巡察發揮政治敏銳性和深入了解“人”與“事”的優勢,為審計提供問題線索和突破口;審計精準核查,揭示資金異常流動、項目違規操作等具體問題,助力巡視巡察發現“跑冒滴漏”背后的管理漏洞、決策風險乃至作風與腐敗問題;紀檢及時介入,對涉嫌違紀違法問題線索進行調查處置,三方尋找各自職責范圍的“最大公約數”。打最硬的鐵,須是鐵打的人——凝聚監督合力還應促進人員高效協同。要優化聯合編組,吸收審計、財務、物資等各類人才,把紀檢和巡視巡察崗位作為發現和鍛煉干部的重要平臺,組建“聯動人才庫”,不斷夯實監督力量的人才基礎。
重中之重是成果運用增強威懾,形成“一起干”的機制。在“紀巡審”聯動監督結果反饋方面,巡視報告與審計報告相互印證,共同勾勒出被監督單位的“政治生態圖”與“經濟運行圖”,使得問題定性更準、責任界定更清,政治監督更有穿透力;紀檢可以發揮談話、函詢、審查調查等手段優勢,對審計發現的“責任模糊”“拒不配合”等問題,及時介入突破,厘清責任鏈條,同時對審計移送線索的處理情況,適時反饋審計部門,形成監督閉環,確保紀律“帶電”和法律“長牙”,讓心存僥幸者知止生畏?!凹o巡審”要推動成果運用貫通,就要規范問題線索移交督辦,明確聯動監督發現問題線索的管理、甄別、分類、研判、流轉、督辦等程序;還要聯合督促做實問題整改,形成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工作責任制清單,健全完善“三方聯審”“聯動整改評估”等工作機制。針對聯動監督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可以采取制發紀檢建議書、巡察建議書等方式,督促相關單位和項目開展專項整治,將更多監督成果轉化為治理效能。
長久之計是系統施治融合賦能,凝聚“一張網”的力量。巡審聯動與紀審協同,并非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旨在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共同服務于凈化政治生態、提升治理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遠目標。一方面,要推動監督體系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協調機制,如定期召開由黨委牽頭,紀檢、巡視巡察、審計、法律合規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共同研判風險、部署任務、協調行動。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以“力量互助+信息互通+成果互享”三協同,提升聯合監督能力。另一方面,不僅要就事論事“改問題”,更要舉一反三“建機制”。由黨委扛起主體責任,將聯動監督發現的問題,一并納入整改臺賬,統籌謀劃、一體整改。深挖“根源病灶”,完善內部管控、優化決策流程,從源頭上防范類似問題再次發生。通過這種系統施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內嵌到經營決策和運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從而不斷筑牢拒腐防變、行穩致遠的堤壩。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持續深化巡審聯動、紀審協同等有效機制,就是不斷淬煉監督利器、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動實踐。唯有堅持嚴字當頭、全面發力、多措并舉,才能有效清除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